德国赴华留学生人数锐减引发关注。2023/2024学年,仅3380名德国学生在中国学习,远低于疫情前的8000人。
文章通过曼海姆大学学生乔纳森·萨瓦尔(Jonathan Sawall)赴清华大学交流的经历,探讨疫情和地缘政治对中德学术交流的影响。
专家表示,交流减少可能导致中国问题专家短缺,影响两国经贸与文化关系。这篇报道揭示了中德交流的现状与挑战,呼吁重视深层次的文化理解。
《南德意志报》
21岁的曼海姆大学经济学与政治学学生乔纳森·萨瓦尔做出了不寻常的选择:2025年秋季,他将赴北京清华大学交流半年。然而,这样的选择在德国学生中日益罕见。
受新冠疫情影响,赴华学习的德国学生人数显著下降,且恢复缓慢。据德国学术交流服务中心(DAAD)引用的中国教育部数据,2023/2024学年,仅有3380名德国学生在中国学习,远低于疫情前每年超过8000人的规模。类似趋势也出现在其他西方国家,例如美国学生从2019年的1.2万人减少到不足1000人。(注: 2023/2024学年在德国的中国注册留学生人数是9500人,2022/2023学年是12000人。2019/2020学年:德国国际新生人数约90,000人,中国学生占比约13%。2023/2024学年:德国国际新生人数为93,000人,中国学生占比10.2%)
自2024年1月起担任DAAD北京办公室负责人的奥勒·恩格尔哈特(Ole Engelhardt)指出,口罩期间中国的政策使德国学生难以赴华,是人数下降的主要原因。
同时,中国的招生策略也在调整。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的专家克劳迪娅·韦斯林(Claudia Wessling)表示,中国积极吸引亚洲邻国、俄罗斯和非洲的留学生。然而,在高端科研领域,中国仍重视与欧美专家的交流,这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分化格局。
中国问题专家的迫切需求
克劳迪娅·韦斯林认为,交流人数的持续低迷令人担忧。她强调:“我们需要更多年轻人亲赴中国,不仅获取学术经验,还要深入理解这个国家的社会与文化。”若交流持续减少,德国可能面临中国问题专家的长期短缺。这不仅关乎中国作为德国重要贸易伙伴的经济意义,还涉及其日益增长的地缘政治影响力。
更重要的是,在经济与政治之外,理解中国的社会多样性和文化内涵同样至关重要。缺乏这样的专业知识,将削弱德国在双边关系中的应对能力,影响未来合作。
乔纳森对即将开始的交流充满期待。清华大学不仅是曼海姆大学的合作伙伴,还享有全球顶尖学术声誉。他表示,申请过程相对简单,行政手续负担较轻,课程多以英语授课。然而,他也坦言对当前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有所顾虑,中国的执政理念与欧洲价值观存在明显差异。为此,他提前学习中文,并阅读西方记者撰写的中国相关书籍,以了解中国的政治与社会环境,做好心理准备。
文化差异下的留学挑战
乔纳森已收到清华大学宿舍规定,例如晚上10点后禁止访客。这些规定在德国学生看来颇为严格,部分与中国对少数群体的政策相关。一些德国学长们建议在华期间保持谨慎,避免触及敏感话题。尽管如此,部分学术研讨会上仍存在一定的学术自由空间,学生可以在此展开较为开放的讨论。
奥勒·恩格尔哈特指出,相比中国,欧洲的自由流动或美国的文化亲近感使德国学生更倾向于选择这些地区留学。
中国的语言、关键产业和自然景观虽具吸引力,但对许多学生而言仍显得遥远。
克劳迪娅·韦斯林分享了她在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的在华留学经历,尽管当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限制,但亲身体验中国的多元民族与文化让她受益匪浅。
她强调,中国不仅是其执政体系,更是一个拥有丰富多样性的国家,值得更多年轻人去探索和理解。
盛达优配官网-炒股配资平台技巧-正规配资门户网站-西安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