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过三次与这架飞机相关的图像曝光(其中包括两次试飞与一次在机场切身停留状态)。第一次展示的机腹部分特意进行了模糊处理,那时候令人有些困惑,很多人猜测机腹的那一块可能隐藏着某种设备,比如腹部长条的相控阵雷达贴片。然而,从第二次曝光的实机飞行图片来看,飞机的起落架显然采用了常规设计,腹部并没有显著的“补丁”痕迹,尽管图像的清晰度较低,难以确认是否真的没有任何补丁。不过,那标志性的“大酒桶”却是十分明显的特征。
“大酒桶”的存在意味着诸多好处,比如更强的推力和更高的燃油效率,航程自然也会相应增加。对于预警机来说,航程固然重要,但更为关键的是滞空能力。即便机头配置了空中加油管,飞行员们也不能随意消耗燃油,因为战时很可能会发生突发情况,必须保持谨慎与节约。
在最新曝光的试飞照片中,我们终于清楚地看到了腹部的一些细节,至少没有明显的黑色“补丁”。再观察机尾部分,发现了黑色长条状的相控阵雷达“补丁”,这使得之前的疑惑更加清晰——第一次为何要对这一重点区域进行打码?我实在是想不通,几个纵列式的起落架轮胎要打码的意义何在?与普通的运-20B运输机的腹部图片相比,差别并不明显,除了多出了一些刀片式的天线。
展开剩余67%不得不感慨,这架飞机所承载的雷达确实相当庞大。尽管机体长度与美国空军的E-3预警机并无大差距,但所承载的雷达尺寸则完全不可同日而语。E-3的雷达直径约为9米,而空警-3000的雷达直径有军事博主估算可能达到15米,难怪美国的E-7A和俄罗斯的A-100纷纷暂停或者停止了后续的发展,因为仅从雷达的尺寸来看,双方都不禁心惊,未来的发展道路将何去何从,显然需要从头开始筹划。
关于空警-3000的双面盾设计传闻,虽然与三面盾相比刷新率略显不足,但考虑到当前空警-700型号正大量服役,实际上我们并不缺乏预警机,至少在技术层面上不存在任何障碍,仅仅是机体的舒适度仍需提升而已。利用运-20B的机体,目的正是为了支撑如此巨大的雷达阵,而最终目标是提高探测的距离与能力。目前一些军事博主分析,鉴于其双面盾的构型,阵面上配备的T/R组件更多,因此对于常规目标的探测距离可达800到900公里,而隐身目标的探测距离也能够达到500到600公里。
结合目前超视距空空导弹快速发展的趋势,大家应该对未来发展目标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反导、打击预警机,以及新一代隐身战斗机(对应于切断网络节点的意义)都是新型空空导弹的发展目标。尽管基于雷达阵面的探测距离判断不一定准确,但显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至少在敌方预警领域的边缘就能够提前侦测并发起攻击,达到设计的作战目的。显然,美国和俄罗斯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暂停了新一代预警机的研发,不是推倒重来,就是考虑其他出路(比如星链计划)。
中国也有自己的星链计划,但在预警机这一领域,自主创新的步伐不会停滞。随着工业实力和技术实力的双重提升,这一切的发展将水到渠成。
发布于:天津市盛达优配官网-炒股配资平台技巧-正规配资门户网站-西安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